第193章 红尘惮(175)
不得不说,那白梅镇上的两座城,月光城和Sunny城,它们是传统古韵与现代风韵的组合,月光城里画栋雕梁,明窗彩户,绿意盎然,那没药山南面是一片一望无垠的金灿灿的稻田,东面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油油的菜地;Sunny城的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时常听到轰隆隆的机器声。真是各显风彩。
我们入驻白梅镇的第一轮考核地点就设立在了月光城梧桐茶楼内,梧桐茶楼门前长有一棵参天的梧桐老树,所以,才叫梧桐茶楼吧,这种梧桐树,曾经我家屋旁也有一棵,现在很少见了,我在各大城市里漂移,从来没有再见到这种树,似乎已经绝迹了,没想到这儿它又重现了,它们的叶子很肥大,在深秋季节落叶,那叶子被风干后,可以当柴火,非常的不错;到春天了,会开白色的花,风轻轻一吹,落得满院子白花花的一片,那是早春院落里独有的色彩,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会儿,看到这棵比较熟悉的梧桐树,瞬间有了某种亲切感,拉近了我与月光城的距离,那是我第二次走进那座溢满着芳香的城市,也满怀期待能待到立春后这月光城里白梅开遍满城的时节。
那梧桐茶楼,共六层,明清代的建筑风格,芳丛上石台,门前时催花发,风送花香,似一股暖流,将我刚才在城门外被吓得僵硬的身躯给彻底解冻了。
我们五十人一队,走向那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那茶厅的走廊边就靠着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绿竹,青松,叶子搭在走廊边的长椅上,空气十分怡人;喝茶的大厅入口处,摆了一排长长的书架,我随意瞄了一眼,书籍也都是与茶有关的;大厅的角角落落里里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摆了各种颜色的果盘,坚果;香炉里焚着檀香,白烟飘飘,真是一场视觉的盛晏。
那次考核的内容:就是喝茶。
刚开始,主考官并没有告知我们为什么喝茶,都以为喝完茶后,还有什么重大的考题要做。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考的并不只是喝茶,也不是为了让我们来体验视觉盛晏的,应该考的是“慎独”,也就是我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人群里自然状态下的模样。就喝那一杯绿茶给了我们足足五个小时的时间,在那五个小时内,我们每个人的自然活动,及每个人在自然活动时显现出的心境状态,全都被人偷偷的录了下来的,只消五个小时,去与留,应该一目了然了。
这对于似我这般手上无一块寸铁脚下无一块跌石背后无一座靠山的小女子来说,当然这是比较公平的竞争游戏,不过对某些人来说也是比较不公平的竞争游戏,总得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心办了好事,只是把自己最平常一面表现了出来而已,没想到就通过了,根本就不需要去做一些虚头巴脑叽叽歪歪你拥我护装模作样的所谓人情之事儿。
还好,那天,我没有被站在城外的那些人群给吓跑了。
当天,我们这一队是最后一批进考场的,从城门外人山人海,到人去城空时,才轮到我们,那真是被太阳烤的晕晕呼呼的,完全顾及不了自己的形象问题了,满头大汗,随着人流一窝蜂的涌起了茶楼里。
一进去,主考官就让我们十人一桌围坐在茶桌前,然后,服务人员给我们每人替上了一杯绿茶,就没有下文了,一个半小时候过去了,有些人不耐烦了,跑到吧台问服务人员:
“喂,刚才那位主考官呢?我们到底啥时候考核啊,要考什么东东,你们倒是提前通过风啊。”
发现没有人回应,我的茶杯里茶也喝光了,杯底见空,只剩下苦苦的残渣,随之起身,走到了不远处的书架边,随意翻开了几本茶经,拿起一本书名叫《雾里清》书籍,看了看目录,原来有一种茶名叫雾里清。
其实,我平时,是不太喝茶的,也从没有研究过茶,更别说一板一眼的品茶了。
品茶,可能对于血清素当下分子的人们,他们会品的有模有样的,的确可以修炼心性,像我这多巴胺能型的人,即使喝茶,也是装模作样而已,更别说让我去识茶了,在我看来,所有的茶,无非就是绿花,红茶之分嘛,也都那味儿,绿茶有点苦,红茶有点甜,沱茶最好喝,属于红茶类。
我知道茶里有很多道,但要让我从喝茶里悟道,恐怕做不到。不过,我对文字倒非常感兴趣,翻开书面,闻着淡淡的有点陈旧的书香儿,就读得津津有味的。
做为一个已经参加了工作的社会人,还老喜欢钻到书本里抽象的世界里去,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连我自己也不太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觉得自己没有上过高等学俯,高等院校,怕知识不够用,或者觉得自己的脑子天生比那些高材生们要愚钝一些,所以,只能通过平时多读些书来化解自己的愚钝吧。
很快,二个小时候过去了,茶室里也变得闹轰轰的,有的人像一樽菩萨似的坐在茶桌前,一动不动的,闭目养神;有的人则与旁桌的一边人儿聊着天儿,吃着果盆里的零食,嗑着瓜子,以此打发时间,倒也是谈笑自如,气氛还算和谐;有的人则坐立不安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来;有的人,跑到走廊处,看着山林风光,吹着凉风,倒也显得云淡风清的;有的人则闹轰轰的,脚似被钉了钉子似的,疼的开始骂人了;有的人,又去找服务人员要了壶开水,悠闲的品着茶,这些人,应该是真正的懂茶之人吧;而我则,一直立在书架旁,细细的读起了这些抽象的文字。
嗯,这年代,果真如此,只要走出了校园之内,还真没有几个人再愿意拿起一本书来读一读,就如昊然说的,看着那书里文字,就像蚂蚁在眼睛边爬,大概这在座的各位,都与昊然差不多,兴趣点不在这儿,我好读闲书,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之前提到过,我的爷爷和父亲就是喜欢读闲书之人,我是跟着他们学的,这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会成为一种习性,很难改变,幸好,这无事好读闲书,这也不是什么坏习惯,索性,我就一直将它保存下来了,尽管,对于一个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来说,这可能会影响实实在在的生活,会影响挣钱的速度,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不,这么大的茶厅里,足足几百余人,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走到书架旁,哪怕装个样子,也没有,他们可能,是怕被人笑话去,都是出社会的社会人了,还读什么书?那是书呆子才干的事儿?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人,只要走出了校园,还去做在校园里做的事儿,那就是没有长大,不想长大的表现呢?之前,我的那些亲人,也是这样教育我的: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
所以,他们每天钻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十分具体的事儿,自从我走出校园后,他们对我的要求也改变了,不再是以好读书来衡量我了,而是用能不能好好干活脚踏实地的去做事衡量你的,若都已经是社会人了,还老喜欢去读那些无用之书,那大家长们舅爷二爷们等等都会时不时跑来教训我:
“人要切实际一点,别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用的东西上面,要为爸爸妈妈争一口气,一天到晚,整些这些没用的东西,能挣几个钱?”
这样,听得多了,有时候,我都觉得:喜欢读闲书,好像成了一件很丢人事儿似的,平时,就连读本书或者学点东西,我都要偷偷摸摸的瞒着大家伙儿跟做贼似的去进行,大概正是这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行为做的次数多了,导致我整个人散发出来的气场可能都显得比较“阴”的那一种吧,反正不是光明正大的可能看起来比较猥琐吧,也正因为如此,我比较容易被人欺负。
又或许,因为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读闲书上了,而没有全力以赴的去做点实事儿,这个不同于常人的爱好,让我内心深处生出了一种强烈的羞愧感负罪感,总觉得,出了校园里,还喜欢读闲书,可能是无能的表现,是逃避现实的表现。
可是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很难改的,于是,背着这种羞愧感负罪感默默的坚持着自己的喜好,以至于真正要丢下书本去实战时,反而并没有多少力量,还不如那些平时不读书闲书的人们,他们个个看起来生龙活虎的,比我巴实多了,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好读闲书的习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难道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会把人读傻了去?
怀疑归怀疑,我依然没有改掉好读闲书的习惯,逐渐的,我也明白了,并不是读闲书让人无用,是脑袋里装了太多的概念,而没有好好的到生活里去体验这些概念,没有去把这些概念落实,这才让人变得无用的。
再说了,读了的书是需要用时间的去消化的,唯有把概念用行动去消化掉了,用体验去消化了,它们才能变成营养,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因为他们把自己脑袋变成了一个装概念的书橱,却很少去体验生活而造成的,只有把概念变成体验时,读的书才有可能变成力量,这是需要时间去酝酿的。而每天以现实利益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人们,当然,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
细细观察,世俗里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小事儿还是大事儿,不都是一个一个概念组成的吗?小事儿,概念少,越大的事儿,概念越多,总之,平日里所做的每一件事儿,无非就是读写说演算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变现的前提,是脑袋里要装有更多的词语,词组,这些词语从哪儿来?不就是从书本从文字上来的吗?
可明明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就因为平时好读闲书,也喜欢写写画画的,就这喜好,可能是担务了挣钱,就老是被身边人拉去修理,训斥一翻,说:
“你搞这些东东,能像某某大作家挣大钱吗?能出名吗?若不能,就给我脚踏实地的该干嘛就干嘛去。”
“这读闲书,写写画画,高雅之事儿,是人家富贵人家才能做的事,我们平民老百姓,要有老百姓的样子,去干老百姓应该干的事儿。”
身边人的言语就像唐僧念咒,那咒语就像刀枪一样,向我发射过不停,在我耳朵里嗡嗡的响过不停。
虽听着,心里是一百个不服气的,因为我自有一套理论来支撑着自己前行的:
“谁说写写画画,读闲书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干的事儿?这年代,吃饭穿衣都不愁了,买一本闲书,才几块钱,最多也就几十元钱;一张画纸,才几毛钱,画画的颜料,也不贵,几十元,上百元的材料费,本钱不到几百元的东东,就够我画上几年了,平时,走在路边,看见一朵花,画下来,看见一只蝴蝶画下来,看见一棵树画下来,难道?只有富贵之人才长了眼睛了?才能看到这些花花草草,才有资格画这些花花草草不成?”
“何况,我觉得平日里,没事时写写画画,它是一个丰富心灵的过程,看到一段风景画下来,相比,看见一件衣服买下来,是同等的愉悦感。但前者,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到的事儿,且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让自己每一天都保持愉悦的心境;而后者,你天天去逛街,逛逛逛,买买买,试试看?当衣服包包堆积如山时,你钱袋子也空空如也,当所有的积蓄变成了一堆堆奢侈品时,那刚开始购买时有多痛快,之后因经济陷入困境时就有多痛苦;而好读闲书,写写画画,我只是把别人扎堆八卦吐槽东家长西家短的时间,以及逛逛逛,买买买的时间,换了一种用法而已嘛。这些活动,怎么就变成了富贵人家才能干的事儿了呢?”
“难不成一般人家只配去拉磨?然后,把辛辛苦苦拉磨挣来的银子,又去逛逛逛,买买买,一月一月花光光了,又去汗流浃背的拉磨,这才是个正常人的标志?那确实,你若把那磨搬开,让他们不要拉了,告诉他们有更轻松的活儿可干,可能还会跟你拼命的。他们自己累得半死不活的就算了,还想其他人都跟随着他们一块儿半死不活的,这就是他们眼中的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而我写写画画读闲书就不是踏实的过日子了吗?”
就这样,我脑袋里有无数为自己辩护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写写画画的确不是踏实过日子,因为它们不能挣钱当饭吃,我管它能不能当饭吃?他们说他们的,我搞我的,所以,这一路走来,也没少挨揍挨骂挨讽的,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拉去修理一翻,把我这原本好好的一个人,修的满身伤痕,满身伤疤的。我就说嘛,我的能量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无力感?那是因为自己需要拿出一部分能量来挡开世俗界向我挥来的一把把尖刀,以便少点伤口,一部分能量用来疗愈已经正在流血的伤口,还剩下一点点能量用来做实事儿,这才是让我的能量不如他人的关键的在,并不是读闲书,写写画画,才让我无用的。
不得已,我的生活里才充满了辩论;不得已,我长满了一身反骨,如果没有这些老是拿着尖刀来修理我的人们,若他们能让我就这样自自然然的存在着,那就不需要消耗掉那么多的能量去对抗了,去遮遮掩掩了,明明没有犯什么伤天害人的涛天大罪,却需要像一只活在地底下的灰老鼠似的,不能见光,这才可以避开掉那些尖刀利器。这样一下来,哪还有多少能量去干点实事的,这不正种了他们的话,果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可事实却是:恰恰是因为我好读闲书,有写写画画的习惯,它们给我补充了能量,疗愈了我的伤痕,这才越挫越勇,不管外界的尖刀利器如何向我挥来,我的复元能力都格外的强,比大多数人都强,倒下了,拍拍灰尘,马上,便又站起来往前走了。
不管怎么样?我倒也是接纳自己藏在地底下不见光的状态了,因为,我觉得抽象的东西与具像的东西,并不矛盾;就如立足于现在,但也不担误我去思考未来,回忆过去啊。
其实,我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的,只是找到了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并且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生活方式而已,当外界人跑来告诉我这种生活方式是错的,是不可靠的,他们会时常教育你:“你是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女孩子,你应该保持自己的本份,你应该老老实实去拉磨,一天十九小时去到良家磨访里去拉磨,这才是人间正道,这才是一个平常百姓家庭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我心想:“既然如此,那我们相如以沫不如相望江湖,好吧,你们拉你们的磨,我读我的闲书,将来贫穷也好富贵也罢死也好活也罢,我都认命。”
我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故作风雅,那只是我的日常生活而已,这对我来说最经济的生活方式,就如在梧桐茶楼内,我为了不让自己太显眼了,太与众不同了,就连忙拿着手里的书,坐到了一个最不起眼的灰暗的角落里,来细细的品读它。
很快,在角落里一坐三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手里的那本《雾里清》也读了一小半了。
主考官拿起一本大大文件夹进来了喊道:
“集合,集合了。”
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试卷。
试卷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三道题。
考的正是读写的能力。
第一道题:当你的脚步第一次踏入月光城时,你第一眼看到是什么?遇到了什么人?什么事?用500以内的字数,谈谈你对这座城的主观感受?
第二道题:都说光阴如白驹过隙,谈谈你对时间的理解?若时间就是生命,那你觉得这一生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打算如何渡过自己的这一生?
第三道题:今天,你们花了约五个小时,喝了一杯茶,你能说出它的茶名吗?
前面的二道题倒好说,如实的表达自己就行了;第三道考题,茶名?这是何处茶?我是品不出来的。想起刚刚在书架上看到一种茶,名叫雾里清,这杯茶好像描述的就是那种味儿?管它呢?就写它。
我写完了最后一道题,没有回头检察,直接就交卷了。
考生需从茶楼的后门出去,那门口边立有一个很大的匾牌,上面有一首诗《赵州吃茶》:
相逢相问知来历,
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
忙忙谁辨满瓯花。
读完这首诗,我刚抬起头,见人群都堵在了后厅的门口,原来直接公布去留名单了。
第一轮,我通过了,那会儿,我并不知道是怎么通过的,反正是通过了,与我一起通关的,还有几十余人,当时,我不知道他们安装了监控器,在我们走进茶楼大厅那一刻开始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都给录下来了。而这些留下来的人,很可能他们性格及价值观取向是与我完全不相同的人,也就是第二道考题,今生你想如何度过这一生的问题,这些留下的来的人,明明在乎的东西应该是与我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也被留下来了?这是我比较疑惑的。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了,那所谓的考试只是一个幌子,第一轮只是考察一个是“慎独”的状态,独处下心境好的同志们,都留下来了,并不是用单一的价值观取向来选人的。
然而,若只论喝茶,我属于憧憧往来者,不辨满瓯花,肯定是过不了关的,还有那瓯里的茶名,是不是叫雾里清?至今都没有人告诉我答案。
我们入驻白梅镇的第一轮考核地点就设立在了月光城梧桐茶楼内,梧桐茶楼门前长有一棵参天的梧桐老树,所以,才叫梧桐茶楼吧,这种梧桐树,曾经我家屋旁也有一棵,现在很少见了,我在各大城市里漂移,从来没有再见到这种树,似乎已经绝迹了,没想到这儿它又重现了,它们的叶子很肥大,在深秋季节落叶,那叶子被风干后,可以当柴火,非常的不错;到春天了,会开白色的花,风轻轻一吹,落得满院子白花花的一片,那是早春院落里独有的色彩,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会儿,看到这棵比较熟悉的梧桐树,瞬间有了某种亲切感,拉近了我与月光城的距离,那是我第二次走进那座溢满着芳香的城市,也满怀期待能待到立春后这月光城里白梅开遍满城的时节。
那梧桐茶楼,共六层,明清代的建筑风格,芳丛上石台,门前时催花发,风送花香,似一股暖流,将我刚才在城门外被吓得僵硬的身躯给彻底解冻了。
我们五十人一队,走向那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那茶厅的走廊边就靠着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绿竹,青松,叶子搭在走廊边的长椅上,空气十分怡人;喝茶的大厅入口处,摆了一排长长的书架,我随意瞄了一眼,书籍也都是与茶有关的;大厅的角角落落里里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摆了各种颜色的果盘,坚果;香炉里焚着檀香,白烟飘飘,真是一场视觉的盛晏。
那次考核的内容:就是喝茶。
刚开始,主考官并没有告知我们为什么喝茶,都以为喝完茶后,还有什么重大的考题要做。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考的并不只是喝茶,也不是为了让我们来体验视觉盛晏的,应该考的是“慎独”,也就是我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人群里自然状态下的模样。就喝那一杯绿茶给了我们足足五个小时的时间,在那五个小时内,我们每个人的自然活动,及每个人在自然活动时显现出的心境状态,全都被人偷偷的录了下来的,只消五个小时,去与留,应该一目了然了。
这对于似我这般手上无一块寸铁脚下无一块跌石背后无一座靠山的小女子来说,当然这是比较公平的竞争游戏,不过对某些人来说也是比较不公平的竞争游戏,总得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心办了好事,只是把自己最平常一面表现了出来而已,没想到就通过了,根本就不需要去做一些虚头巴脑叽叽歪歪你拥我护装模作样的所谓人情之事儿。
还好,那天,我没有被站在城外的那些人群给吓跑了。
当天,我们这一队是最后一批进考场的,从城门外人山人海,到人去城空时,才轮到我们,那真是被太阳烤的晕晕呼呼的,完全顾及不了自己的形象问题了,满头大汗,随着人流一窝蜂的涌起了茶楼里。
一进去,主考官就让我们十人一桌围坐在茶桌前,然后,服务人员给我们每人替上了一杯绿茶,就没有下文了,一个半小时候过去了,有些人不耐烦了,跑到吧台问服务人员:
“喂,刚才那位主考官呢?我们到底啥时候考核啊,要考什么东东,你们倒是提前通过风啊。”
发现没有人回应,我的茶杯里茶也喝光了,杯底见空,只剩下苦苦的残渣,随之起身,走到了不远处的书架边,随意翻开了几本茶经,拿起一本书名叫《雾里清》书籍,看了看目录,原来有一种茶名叫雾里清。
其实,我平时,是不太喝茶的,也从没有研究过茶,更别说一板一眼的品茶了。
品茶,可能对于血清素当下分子的人们,他们会品的有模有样的,的确可以修炼心性,像我这多巴胺能型的人,即使喝茶,也是装模作样而已,更别说让我去识茶了,在我看来,所有的茶,无非就是绿花,红茶之分嘛,也都那味儿,绿茶有点苦,红茶有点甜,沱茶最好喝,属于红茶类。
我知道茶里有很多道,但要让我从喝茶里悟道,恐怕做不到。不过,我对文字倒非常感兴趣,翻开书面,闻着淡淡的有点陈旧的书香儿,就读得津津有味的。
做为一个已经参加了工作的社会人,还老喜欢钻到书本里抽象的世界里去,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连我自己也不太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觉得自己没有上过高等学俯,高等院校,怕知识不够用,或者觉得自己的脑子天生比那些高材生们要愚钝一些,所以,只能通过平时多读些书来化解自己的愚钝吧。
很快,二个小时候过去了,茶室里也变得闹轰轰的,有的人像一樽菩萨似的坐在茶桌前,一动不动的,闭目养神;有的人则与旁桌的一边人儿聊着天儿,吃着果盆里的零食,嗑着瓜子,以此打发时间,倒也是谈笑自如,气氛还算和谐;有的人则坐立不安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来;有的人,跑到走廊处,看着山林风光,吹着凉风,倒也显得云淡风清的;有的人则闹轰轰的,脚似被钉了钉子似的,疼的开始骂人了;有的人,又去找服务人员要了壶开水,悠闲的品着茶,这些人,应该是真正的懂茶之人吧;而我则,一直立在书架旁,细细的读起了这些抽象的文字。
嗯,这年代,果真如此,只要走出了校园之内,还真没有几个人再愿意拿起一本书来读一读,就如昊然说的,看着那书里文字,就像蚂蚁在眼睛边爬,大概这在座的各位,都与昊然差不多,兴趣点不在这儿,我好读闲书,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之前提到过,我的爷爷和父亲就是喜欢读闲书之人,我是跟着他们学的,这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会成为一种习性,很难改变,幸好,这无事好读闲书,这也不是什么坏习惯,索性,我就一直将它保存下来了,尽管,对于一个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来说,这可能会影响实实在在的生活,会影响挣钱的速度,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不,这么大的茶厅里,足足几百余人,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走到书架旁,哪怕装个样子,也没有,他们可能,是怕被人笑话去,都是出社会的社会人了,还读什么书?那是书呆子才干的事儿?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人,只要走出了校园,还去做在校园里做的事儿,那就是没有长大,不想长大的表现呢?之前,我的那些亲人,也是这样教育我的: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
所以,他们每天钻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十分具体的事儿,自从我走出校园后,他们对我的要求也改变了,不再是以好读书来衡量我了,而是用能不能好好干活脚踏实地的去做事衡量你的,若都已经是社会人了,还老喜欢去读那些无用之书,那大家长们舅爷二爷们等等都会时不时跑来教训我:
“人要切实际一点,别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用的东西上面,要为爸爸妈妈争一口气,一天到晚,整些这些没用的东西,能挣几个钱?”
这样,听得多了,有时候,我都觉得:喜欢读闲书,好像成了一件很丢人事儿似的,平时,就连读本书或者学点东西,我都要偷偷摸摸的瞒着大家伙儿跟做贼似的去进行,大概正是这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行为做的次数多了,导致我整个人散发出来的气场可能都显得比较“阴”的那一种吧,反正不是光明正大的可能看起来比较猥琐吧,也正因为如此,我比较容易被人欺负。
又或许,因为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读闲书上了,而没有全力以赴的去做点实事儿,这个不同于常人的爱好,让我内心深处生出了一种强烈的羞愧感负罪感,总觉得,出了校园里,还喜欢读闲书,可能是无能的表现,是逃避现实的表现。
可是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很难改的,于是,背着这种羞愧感负罪感默默的坚持着自己的喜好,以至于真正要丢下书本去实战时,反而并没有多少力量,还不如那些平时不读书闲书的人们,他们个个看起来生龙活虎的,比我巴实多了,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好读闲书的习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难道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会把人读傻了去?
怀疑归怀疑,我依然没有改掉好读闲书的习惯,逐渐的,我也明白了,并不是读闲书让人无用,是脑袋里装了太多的概念,而没有好好的到生活里去体验这些概念,没有去把这些概念落实,这才让人变得无用的。
再说了,读了的书是需要用时间的去消化的,唯有把概念用行动去消化掉了,用体验去消化了,它们才能变成营养,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因为他们把自己脑袋变成了一个装概念的书橱,却很少去体验生活而造成的,只有把概念变成体验时,读的书才有可能变成力量,这是需要时间去酝酿的。而每天以现实利益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人们,当然,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
细细观察,世俗里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小事儿还是大事儿,不都是一个一个概念组成的吗?小事儿,概念少,越大的事儿,概念越多,总之,平日里所做的每一件事儿,无非就是读写说演算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变现的前提,是脑袋里要装有更多的词语,词组,这些词语从哪儿来?不就是从书本从文字上来的吗?
可明明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就因为平时好读闲书,也喜欢写写画画的,就这喜好,可能是担务了挣钱,就老是被身边人拉去修理,训斥一翻,说:
“你搞这些东东,能像某某大作家挣大钱吗?能出名吗?若不能,就给我脚踏实地的该干嘛就干嘛去。”
“这读闲书,写写画画,高雅之事儿,是人家富贵人家才能做的事,我们平民老百姓,要有老百姓的样子,去干老百姓应该干的事儿。”
身边人的言语就像唐僧念咒,那咒语就像刀枪一样,向我发射过不停,在我耳朵里嗡嗡的响过不停。
虽听着,心里是一百个不服气的,因为我自有一套理论来支撑着自己前行的:
“谁说写写画画,读闲书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干的事儿?这年代,吃饭穿衣都不愁了,买一本闲书,才几块钱,最多也就几十元钱;一张画纸,才几毛钱,画画的颜料,也不贵,几十元,上百元的材料费,本钱不到几百元的东东,就够我画上几年了,平时,走在路边,看见一朵花,画下来,看见一只蝴蝶画下来,看见一棵树画下来,难道?只有富贵之人才长了眼睛了?才能看到这些花花草草,才有资格画这些花花草草不成?”
“何况,我觉得平日里,没事时写写画画,它是一个丰富心灵的过程,看到一段风景画下来,相比,看见一件衣服买下来,是同等的愉悦感。但前者,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到的事儿,且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让自己每一天都保持愉悦的心境;而后者,你天天去逛街,逛逛逛,买买买,试试看?当衣服包包堆积如山时,你钱袋子也空空如也,当所有的积蓄变成了一堆堆奢侈品时,那刚开始购买时有多痛快,之后因经济陷入困境时就有多痛苦;而好读闲书,写写画画,我只是把别人扎堆八卦吐槽东家长西家短的时间,以及逛逛逛,买买买的时间,换了一种用法而已嘛。这些活动,怎么就变成了富贵人家才能干的事儿了呢?”
“难不成一般人家只配去拉磨?然后,把辛辛苦苦拉磨挣来的银子,又去逛逛逛,买买买,一月一月花光光了,又去汗流浃背的拉磨,这才是个正常人的标志?那确实,你若把那磨搬开,让他们不要拉了,告诉他们有更轻松的活儿可干,可能还会跟你拼命的。他们自己累得半死不活的就算了,还想其他人都跟随着他们一块儿半死不活的,这就是他们眼中的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而我写写画画读闲书就不是踏实的过日子了吗?”
就这样,我脑袋里有无数为自己辩护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写写画画的确不是踏实过日子,因为它们不能挣钱当饭吃,我管它能不能当饭吃?他们说他们的,我搞我的,所以,这一路走来,也没少挨揍挨骂挨讽的,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拉去修理一翻,把我这原本好好的一个人,修的满身伤痕,满身伤疤的。我就说嘛,我的能量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无力感?那是因为自己需要拿出一部分能量来挡开世俗界向我挥来的一把把尖刀,以便少点伤口,一部分能量用来疗愈已经正在流血的伤口,还剩下一点点能量用来做实事儿,这才是让我的能量不如他人的关键的在,并不是读闲书,写写画画,才让我无用的。
不得已,我的生活里才充满了辩论;不得已,我长满了一身反骨,如果没有这些老是拿着尖刀来修理我的人们,若他们能让我就这样自自然然的存在着,那就不需要消耗掉那么多的能量去对抗了,去遮遮掩掩了,明明没有犯什么伤天害人的涛天大罪,却需要像一只活在地底下的灰老鼠似的,不能见光,这才可以避开掉那些尖刀利器。这样一下来,哪还有多少能量去干点实事的,这不正种了他们的话,果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可事实却是:恰恰是因为我好读闲书,有写写画画的习惯,它们给我补充了能量,疗愈了我的伤痕,这才越挫越勇,不管外界的尖刀利器如何向我挥来,我的复元能力都格外的强,比大多数人都强,倒下了,拍拍灰尘,马上,便又站起来往前走了。
不管怎么样?我倒也是接纳自己藏在地底下不见光的状态了,因为,我觉得抽象的东西与具像的东西,并不矛盾;就如立足于现在,但也不担误我去思考未来,回忆过去啊。
其实,我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的,只是找到了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并且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生活方式而已,当外界人跑来告诉我这种生活方式是错的,是不可靠的,他们会时常教育你:“你是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女孩子,你应该保持自己的本份,你应该老老实实去拉磨,一天十九小时去到良家磨访里去拉磨,这才是人间正道,这才是一个平常百姓家庭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我心想:“既然如此,那我们相如以沫不如相望江湖,好吧,你们拉你们的磨,我读我的闲书,将来贫穷也好富贵也罢死也好活也罢,我都认命。”
我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故作风雅,那只是我的日常生活而已,这对我来说最经济的生活方式,就如在梧桐茶楼内,我为了不让自己太显眼了,太与众不同了,就连忙拿着手里的书,坐到了一个最不起眼的灰暗的角落里,来细细的品读它。
很快,在角落里一坐三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手里的那本《雾里清》也读了一小半了。
主考官拿起一本大大文件夹进来了喊道:
“集合,集合了。”
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试卷。
试卷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三道题。
考的正是读写的能力。
第一道题:当你的脚步第一次踏入月光城时,你第一眼看到是什么?遇到了什么人?什么事?用500以内的字数,谈谈你对这座城的主观感受?
第二道题:都说光阴如白驹过隙,谈谈你对时间的理解?若时间就是生命,那你觉得这一生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打算如何渡过自己的这一生?
第三道题:今天,你们花了约五个小时,喝了一杯茶,你能说出它的茶名吗?
前面的二道题倒好说,如实的表达自己就行了;第三道考题,茶名?这是何处茶?我是品不出来的。想起刚刚在书架上看到一种茶,名叫雾里清,这杯茶好像描述的就是那种味儿?管它呢?就写它。
我写完了最后一道题,没有回头检察,直接就交卷了。
考生需从茶楼的后门出去,那门口边立有一个很大的匾牌,上面有一首诗《赵州吃茶》:
相逢相问知来历,
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
忙忙谁辨满瓯花。
读完这首诗,我刚抬起头,见人群都堵在了后厅的门口,原来直接公布去留名单了。
第一轮,我通过了,那会儿,我并不知道是怎么通过的,反正是通过了,与我一起通关的,还有几十余人,当时,我不知道他们安装了监控器,在我们走进茶楼大厅那一刻开始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都给录下来了。而这些留下来的人,很可能他们性格及价值观取向是与我完全不相同的人,也就是第二道考题,今生你想如何度过这一生的问题,这些留下的来的人,明明在乎的东西应该是与我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也被留下来了?这是我比较疑惑的。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了,那所谓的考试只是一个幌子,第一轮只是考察一个是“慎独”的状态,独处下心境好的同志们,都留下来了,并不是用单一的价值观取向来选人的。
然而,若只论喝茶,我属于憧憧往来者,不辨满瓯花,肯定是过不了关的,还有那瓯里的茶名,是不是叫雾里清?至今都没有人告诉我答案。